首页 新闻资讯深圳资讯正文

特区40年 | 单世联:打造城市文明典范,深圳在软权力领域要领先

小鹏 深圳资讯 2020-07-03 07:24:21 5913 0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系统总结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和发展启示,不断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提供新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深圳特区报联合深圳发布从6月15日起推出“经济特区40年 先行示范再出发•高端访谈”,敬请垂注。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也点亮了城市。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在经济腾飞的基础上,也实现了城市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文化之于深圳,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更是引领和支撑。“城市文明典范”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是深圳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这是对深圳的充分信任,也是对深圳文化建设成就的肯定。

接下来,深圳当如何理解并厘清自身的文化发展脉络并发现未来的文化走向?深圳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上还当有哪些作为?深圳该有怎样的文化定位并与世界联系、沟通与交往?带着有关深圳文化建设方面的诸多问题,深圳特区报记者近期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单世联,来听听他给出的回答。


单世联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程,深圳发挥了、激活了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和“杂语性”,率先创造了只有在深圳才能产生的新的精神形态和文化现实。


★ 真正的“创新之都”,一要有创新型政府,以完成规划引领、法规建设、政府投入、配套服务等工作。二是有创新型人口,即吸引、培养大量高科技领域的各类人才并全面提升深圳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三是创新型文化,能够塑造、导向社会、企业与个人的思维-行为方式。


★ 过去是敢不敢开放的问题,是如何“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问题。现在是全球化面临重大挑战,是我们能否与外部世界通过对话交流实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问题。


 文化多样性、包容性发展我们喊了多少年了,这不只是要求外部世界尊重我们,我们也要尊重外部世界,讲信用守规矩,承认差异,尊重他者,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共商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共赢”的过程中,建设一种积极的开放包容心态、行动和政策。


★ 有中国自信、城市自信的深圳,必须再次焕发“特区精神”,继续先行一步。对外,向不同文化开放;对内,向全国人民开放,逐步并坚定地在心态与行为上以交流代替对立、以包容代替排斥、以共处代替摩擦,建设一个内外一体、光明磊落的精神世界并创造一个众声喧哗、多样包容的城市文化。


 深圳下一步的领先性应在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软权力的领域中寻找,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相信人民的主动性、自律性,形成一个“包容”政府权力和社会权力、公民权力的权力系统,使社会组织更多地拥有参与社会事务并从中提高社会的组织性、秩序性。


深圳发挥了、激活了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和“杂语性”



深圳的文化血脉里既有岭南文化、海洋文化的地方性文化基因,也有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深圳的文化建设发展及其文化内涵有哪些微妙的嬗变呢?


对此,单世联的看法是,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历程,深圳发挥了、激活了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和“杂语性”,率先创造了只有在深圳才能产生的新的精神形态和文化现实。


他认为,深圳并不是一花独放,自上而下的开放政策及国内的大环境、大气候,全国各地在人才、资源和信息等方面的参与,都使得深圳具有超地方的国家性格。“深圳人”并不只是“岭南人”,而是在城市的精神形态中融合了中国精神,是中国的示范。


他强调,深圳诞生于阔步走向世界的中国。正如邓小平说的:“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当代“开放”是向世界、特别是向西方世界开放。2000年前后,中国流行的话语是“与国际接轨” “融入世界文明主流”等。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签署各类世界公约、参与全球治理,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深圳成为全球明星。深圳的开放,就是由孤立的城市而嵌入全球经贸网络,与中国、与全球化一体相关。从这三个意义上说,没有开放,就没有深圳。


深圳盐田港


“没有开放包容,就没有深圳及其物质成就和精神文化。” 单世联指出,这同时也是一个有时代特点的表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放包容”的理念与实践,有着明确的策略、手段的意义,即以开放促发展,以包容求增长。今天的中国仍需要以开放包容来追求高质量的发展,但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巨人,中国人民已经探索、品味“美好生活”的背景下,开放包容同时也应当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必具品格和基本要求。通过对“开放包容”的完整叙述、深入阐释和充分实践,将会在全国、全球发挥其应有的、也必须有的积极作用。


深圳要提升和完善城市竞争力的价值基础和精神氛围



深圳是国内最大的移民城市,开放的市场环境也孕育了包容的社会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文化制度环境激励了城市的创新和创造。“来了就是深圳人”,不仅是一句温暖异乡人的温柔话语,也是一种社会文化上的认同。有人说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移民文化,孕育出了深圳的包容气度、进取精神,进而提升了深圳的城市竞争力。


对此,单世联认为,关于城市竞争力,有无数的研究、争论和探索。从精神文化上说,“开放包容”应当是提升竞争力的第一条。近二十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第一增长点,自主创新也日益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式,这就需要有一种城市精神为其价值支持。他说,真正的“创新之都”,一要有创新型政府,以完成规划引领、法规建设、政府投入、配套服务等工作。二是有创新型人口,即吸引、培养大量高科技领域的各类人才并全面提升深圳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三是创新型文化,能够塑造、导向社会、企业与个人的思维-行为方式。这些既是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也是精神需要和文化规划。



他提到,国内学者一度爱谈理查德·佛罗里达的《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该书作者认为“尽管创意阶层欣赏开放性与多样性,但这种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只是精英人物的多样性,只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创意精神者的多样性。”但如果没有开放性、多样性,精英的“强烈的个性化和自我表达”又如何实现?结合深圳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来看,首先是城市要有开放性、多样性,然后才是精英的个性化和自我表达。因此,“开放包容”就是完善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价值基础和精神气氛。


以开放、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深圳文化应当有自己的作业和答案



深圳经济外向度高,深圳是全国口岸数量和出入境人数最多、与国际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城市。城市经济结构和功能决定了深圳文化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外向性。谈到深圳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当如何化解文化的冲突性,减少摩擦,进而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的问题时,单世联表示,就对外开放而言,增强亲和力,减少误读、误判以及由此而来的摩擦和冲突非常重要而且必要。


他说,回到数十年前,深圳的开放其实有模仿、吸收、追赶的意思,中国文化中的“学习”性格在开放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近年来国际经贸领域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凸显,在“逆全球化”似乎成为现实的今天,作为以开放参与全球化并从中受益的城市,深圳的“开放”也面临着转型和新生。过去是敢不敢开放的问题,是如何“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问题。现在是全球化面临重大挑战,是我们能否与外部世界通过对话交流实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问题。


深圳机场


单世联特别强调,在清醒地认识我们今天也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的前提下,继续发扬中国文化中的“学习”传统,不仅以开放包容作为发展的手段,也把开放包容作为我们一切行动的内在品质。“文化多样性、包容性发展我们喊了多少年了,这不只是要求外部世界尊重我们,我们也要尊重外部世界,讲信用守规矩,承认差异,尊重他者,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共商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共赢’的过程中,建设一种积极的开放包容心态、行动和政策。”


开放迎来多元,包容孕育创新。这也体现在深圳能开明对待各种新生事物、虚心学习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年轻的深圳如何在“八面来风”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守深圳独特的城市文化本色?


单世联的理解是,“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是一种开放心态的表达,实际上当然是有距离、有差别的。但如果把中外对立起来,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以为全球化就会带来文化的同质化,更是一种误解。这一点,相关研究早已阐明。


他说,从事实上看,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民族文化传统得到更多更好的弘扬而不是相反。“文化自信”以文化自觉为前提,也包含文化自谦并带来文化包容的积极效果。在这一方面,以开放、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深圳文化应当有自己的作业和答案。深圳早期的开放,主要是学习外来的科技、管理等“用”的方面。天我们讲开放,是指向整个文明人类的开放,这当然也包括传统文化以及在文化交流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他强调,对深圳来说,首先要做的是如何精准地认识并表述深圳的历史和文化特色,然后是在中国发展与全球大势的演变中,具体明确深圳要在哪些领域扩大开放,还需要包容什么,这些是可以通过历史分析和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列表说明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单世联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们开放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还要进一步开放。他进一步强调,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开放,已经不是问题,现在的关键是精神文化的开放包容,切实具体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些“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在追求这些共同价值方面,不存在内外有别的问题,但如何追求、怎样实现这些价值,中国与外国、深圳和其他地方,应当有也肯定有不同的做法。”他说,如果说经济技术的现代化可以通过模仿、学习而达成,那么一个数千年来自成一体,且曾经贫困落后的大国要拥抱、接受现代文明价值,则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



深圳下一步的领先性应在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软权力的领域中寻找


深圳图书馆与音乐厅


城市的文化建设需要相应的文化政策与文化制度加以培育呵护,40年来,深圳文化设施日益健全,文化服务日趋多样,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建设先行示范区,打造城市文明典范,深圳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呢?


单世联认为,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可为其他城市所不能为。有中国自信、城市自信的深圳,必须再次焕发“特区精神”,继续先行一步。对外,向不同文化开放;对内,向全国人民开放,逐步并坚定地在心态与行为上以交流代替对立、以包容代替排斥、以共处代替摩擦,建设一个内外一体、光明磊落的精神世界并创造一个众声喧哗、多样包容的城市文化。


“政府的努力已经落实为深圳的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就基础设施的先进、服务体系的完整、市民文化的丰富而言,深圳当然排在全国前列。”单世联说,以他的专业而言,有三个印象。一是深圳较早提出“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问题,政府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我国的公共文化建设,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公民文化权益。二是深圳官员提出并论证“文化是流动的”观点。把此论与深圳文化发展联系起来,就有从理论上总结、提炼深圳经验的深意。三是深圳一直推动城市文化研究。得到政府支持和参与的深圳文化学术界,率先对城市文化相关议题进行了比较大规模、比较长时间的研究和论证,这是值得尊重的历史。现在问题是,有了好的硬件、软件的深圳,如何提供更多的具有开放包容精神的文化产品。


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充分发挥深圳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的作用和力量,为深圳文化健康生长提供优良的社会土壤的问题,单世联回答说,这就是从开放包容的精神走向开放包容的社会。没有开放包容的精神,一切都是政府说了算,肯定不利于社会建设。开放包容的精神不落实为开放包容的社会,也只是头脑中的观念。


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组织、公益组织在艰难中生长。在近年来的一些重大事件中,都可以看到深圳社会组织的身影。这其实是一个如何建设深圳软权力的问题。我们要看到软权力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性,即使是硬权力之争,也要有软权力的支持和依托。


近十多年来,我们说了很多软权力,但实际发展起来的,主要是经济、军事、技术等硬权力。深圳下一步的领先性应在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等软权力的领域中寻找,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相信人民的主动性、自律性,形成一个“包容”政府权力和社会权力、公民权力的权力系统,使社会组织更多地拥有参与社会事务并从中提高社会的组织性、秩序性。


深圳市民中心


深圳的城市文明和文化建设,在个体的层面如何培育、提升?单世联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他的建议。


他说,总结近几十年来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问题之一是市民个体的自觉性、参与性有待提高。精神、文化本身是抽象的,它必须落实、体现在个体生活之中。社会开放、技术更新所带来的一个紧迫问题,就是在物质丰饶、学历提高、闲暇增加的环境中,我们如何改进、提高精神世界和文化品格的问题。


单世联举例说,以网络文化为例,几乎每一个深圳人,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言机会,也各有其传播效果,但第一,发言者是否都秉持了文明社会的一些基本价值?世界和社会都太复杂了,我们的每一句话当然不能全都符合真善美的要求,但至少我们要有说真话的初心,要有传播效果的自觉。


第二,网络带来了文化的开放性,但网络文化有其受控性和选择性,有其技术上的片断性和简单性。如果我们只有这一个信息-知识的渠道,则网络就成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广阔的文化-知识世界也就对我们关上了大门。因此,在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也有说话的机会的背景下,发言者要讲理,阅读者要通过更多的知识-信息源来平衡。


资料来源:深圳特区报、圳论、深圳发布
作者:赵强、金文蓉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深圳发布

 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本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留言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本站编辑修改或补充。
4、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持相应版权证明与本网站联系。

本文链接:https://www.szxxw.com/xinxi/5299.html